近日,中山大学宋尔卫院士、陆勇军教授、胡海教授共同通讯在PNAS上发表题为“A high-fat diet promotes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ducing gut microbiota–mediated leucine production and PMN-MDSC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在荷瘤小鼠中建立高脂饮食(HFD)喂养、粪菌移植、抗生素喂养和细菌灌胃模型发现,HF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亮氨酸通过促进多形核骨髓来源免疫抑制细胞(PMN-MDSC)生成,来促进癌症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庞艳莉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明华团队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贾彦兴团队合作,在《Cell》上发表题为Gut symbionts alleviate MASH through a secondary bile acid biosynthetic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点击化学的富集策略发现了全新的微生物衍生的胆汁酸(3-sucCA),并通过体外细菌筛选、鉴定、培养和健康/患病的SPF小鼠。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一国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团队合作,在Cell杂志发表题为A gut-derived hormone regulates cholesterol metabolism的文章。该研究首次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肠道激素Cholesin(肠抑脂素),其能够响应胆固醇吸收,并与GPR146(一种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通过抑制PKA信号通路发挥拮抗下游信号的作用,从而抑制肝脏中srebp2控制的胆固醇合成。这项研究为动脉粥样硬化等胆固醇代谢异常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良静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淑洁主任医师团队在Cell上发表文章“Microbial metabolite enhances immunotherapy efficacy by modulating T cell stemness inpan-cancer”。该研究使用了抗生素清扫(ABX)小鼠、无菌(GF)小鼠及基因编辑(Rag1-/-)小鼠荷瘤模型;组学分析、质谱分析等手段及粪菌移植(FMT)、单菌定殖等技术揭示了约氏乳杆菌(L. johnsonii)代谢产物吲哚丙酸(IPA)可通过增强一种干细胞样CD8+T细胞(Tpex)活性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为肠道菌株调节免疫的机制研究打开了新思路。